最近几年来我院工科学生参加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接连取得较好的成绩:曾有2名学生荣获特等奖,10余名学生荣获一等奖,更多的学生荣获二等奖或三等奖。这是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基础课部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加强领导、措施得当、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参赛学生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刻苦学习、努力拼搏、超越自我的顽强精神结出的硕果。
回顾这些年来的大学生物理竞赛的辅导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作好大学生物理竞赛的辅导工作不能就事论事,要有长期计划,要深入细致,工作要有提前量,要有铺垫
虽然每年的大学生物理竞赛都安排在12月上旬举行,即大二的第一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而报名时间在9月下旬或10月上中旬,但具体工作决不能到报名的时候才开始。在工科学生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时候,当学生津津乐道其他赛事时,要挤出少许时间不失时机地介绍与宣传大学生物理竞赛,特别是要借助和利用我院《奋进、创新奖》颁奖大会的机会,激情地宣传一下他(她)们的学哥、学姐们的辉煌的竞赛成绩,激励他(她)们向学哥、学姐们学习。经验证明,身边的榜样最具有感人、鼓舞人的力量。多年来辅导工作的实践,并结合选修课,已使我们形成了《近代物理》---《物理竞赛辅导(上)》---《物理竞赛辅导(下)》的系列课程。另外与竞赛相关的其他工作也不能马马虎虎,而必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如报名工作(姓名、专业、班级等决不能搞错),领取与保存准考证的工作,安排校车、发车时间与带领学生参赛等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预先估计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备好应急措施。如某年带领学生参赛的教师经验不足、考虑不周,由于发车时间未给出足够的提前量,途中遇到修路绕行而迟到,造成了参赛学生紧张情绪与急噪心理,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发挥。
2. 要深入宣传参加竞赛的重要意义,细致稳妥地发动工科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
要和学生处及班主任老师积极配合,深入宣传参加竞赛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应把握好自身的条件和潜力,运用好学院和社会提供的条件及机遇,敢于拼搏、敢于挑战,有分析有激情有选择地参与竞赛:这将有利于自己综合运用知识,激话知识;有利于扩展知识,学习新知识,因为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要提高利用网络、图书馆的能力,向有经验的人、向老师请教,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竞争意识,磨练意志与毅力,培养坚忍不拔、坚持到底和认定目标、决不退缩、永不放弃的精神;有利于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3.不断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中的对称美、统一美,物理思想中体现出的精巧绝妙,物理知识对人类发展的极大贡献,无疑都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要上升到信念阶段。因为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要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坚信自己经过刻苦学习深入钻研,一定能学懂物理,并能运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体会乐趣,体会成功,共享彼此的见解;学生中有了闪光点就毫不吝啬的表扬,如:有新的见解、新的思路、解法独特,解答规范,学习认真等都要给予特别表扬。有创新的想法,就安排该同学上讲台讲解,由其他同学讨论与评论。最后总结时,教师仅作点评和表扬。鼓励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独自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或疑问后,再去讨论和交流。此外还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4. 建立好一支辅导教师队伍
多年的实践表明,对于我院这类的学校,要激发起学生参加物理竞赛的热情,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并常胜不衰,必须要建立好一支良好的辅导教师队伍。辅导教师首先要敬业,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首先为学生着想,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其次要业务精通,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永不自满,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特别要与学生交朋友,向学生学习。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工作安排上,要责任到人、专人负责。决不可人人都管,人人实际上又都不管。各级领导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强管理与检查。
5.积极参加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的活动,保持与相关高校的联系
积极参加北京市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的活动,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和重要的资料,不断提高与充实自己。保持与相关高校的联系,不断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用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6.获奖情况
时间
|
获奖人
|
比赛项目
|
获奖情况
|
1997年
|
王春燕
|
北京市第15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1998年
|
李武洪
|
北京市第15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1999年
|
杨飞
|
北京市第16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2000年
|
覃小飞
|
北京市第17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
张俊卿
|
北京市第17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
团体
|
北京市第17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团体一等奖
|
2001年
|
团体
|
北京市第18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团体一等奖
|
|
汪赫男
|
北京市第18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2002年
|
曹文丽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特等奖
|
|
王衠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一等奖
|
|
韩玉祯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一等奖
|
|
吕亚鹏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二等奖
|
|
范有胜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二等奖
|
|
段新甫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二等奖
|
|
徐艳春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二等奖
|
|
刘壬戌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二等奖
|
|
陈启省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二等奖
|
|
欧阳才元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
王灵草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
封文英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
张丁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
李静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
王猛
|
北京市第19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乙组三等奖
|
2003年
|
王 晋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特等奖
|
|
殷瑞贤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一等奖
|
|
王冀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二等奖
|
|
高丹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二等奖
|
|
张璇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吴莉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许秋香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谭新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白志芳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张辉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闫丽佳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漆孟娟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苏敦梅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刘洋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张东华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操秋喜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三等奖
|
|
集体奖
|
北京市第20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团体奖
|
2004年
|
甘丽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一等奖
|
|
马蕾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二等奖
|
|
魏倩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二等奖
|
|
白聪丽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二等奖
|
|
高海军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二等奖
|
|
王松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二等奖
|
|
朱丽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二等奖
|
|
郭洪波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二等奖
|
|
洪华星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三等奖
|
|
刘顺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三等奖
|
|
闵明华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三等奖
|
|
刘培培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B组三等奖
|
|
集体
|
北京市第21届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
|
团体奖
|
2005年
|
程道娟
张玉洁
施雯
邵增进
王红丽
|
第22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一等奖
|
|
成璇
邵明飞
孙永巧
刘千立
章振华
朱中华
夏婧菁
阎彩艳
|
第22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二等奖
|
|
刘娜
杨健
陈菲
崔国辉
邬代军
连芳芳
蔡敏
|
第22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郭玉鹏
|
第22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少学时组三等奖
|
2006年
|
魏建斐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一等奖
|
|
彭勃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二等奖
|
|
张淑贞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二等奖
|
|
许玲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二等奖
|
|
张笑笑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于璐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杨茜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梁红霞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刘华平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周志敏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王永胜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郭雪花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晏婷婷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孟宁宁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焦力灿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
彭露群
|
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
非物理类B组三等奖
|
|